导航菜单

李定凯:绝不能让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的鲜血白流——兼评沈志华的朝鲜战争史观(一)

绝不能让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的鲜血白流


——兼评沈志华的朝鲜战争史观(一)


李定凯(2020年10月25日)
 

  01 隆重的纪念和深深的崇敬

  70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展开了历时两年九个月的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坚决贯彻执行伟大领袖和统帅毛泽东主席的英明战略决策,和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抛头颅,洒热血,与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仆从李承晚南朝鲜军殊死奋战,最终取得了把来势汹汹不可一世的几十万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的伟大胜利,为祖国安全和朝鲜的主权独立,为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是新中国在世界面前真正的立国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正如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最近一段时间,为了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弘扬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国家新闻媒体对70年前志愿军的历史性壮举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和宣传,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放了多部电视系列片,如《国家记忆》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和平》、《英雄儿女》;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等等。前天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纪念宣传活动,都充分肯定了抗美援朝战争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对现实的深远昭示,使英烈得到缅怀,指战员得到歌颂,知晓那段历史的人对其更加珍惜,不知道那段历史的人开始学习,尤其是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辉煌历史中认识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伟大战略家的英雄胆识和高瞻远瞩。

  02 另一种声音

  历经三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和从那以后成长起来的两三代中国人,都深受志愿军英雄们非凡事迹的教育和感染,以那场战争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昂扬的爱国主义、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高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而自豪。鸭绿江、松骨峰、上甘岭、三八线、奇袭白虎团、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王海、张积慧等等无数的故事和人物,遍布中小学课本、连环画小册子、报告文学、电影、戏剧,深入到城市和乡村,工厂、矿山、机关和学校,男女老少人人都知道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推动了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快速蓬勃地发展。

  然而,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之交的一些年内及那以后的中国,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评价出现了一股新的不可忽视的逆流,即否定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怀疑它的胜利成果,污蔑和抹黑志愿军英雄的形象,总之,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成灾。这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从暗流变为明流的典型表现依然历历在目,桩桩在心:1972年出生的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高级历史教师、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荣登”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袁腾飞公开谩骂和恶毒污蔑志愿军烈士毛岸英和志愿军统帅毛泽东;著名军旅作家魏巍所写的、畅行几十年家喻户晓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被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除;网络中嘲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邱少云烈士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壮举;一股认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打错了、打糟了的舆论在一部分中国人中蔓延开来,而这股舆论的主要矛头所向是集中针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决策者毛泽东。

  还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准备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50周年,有关部门组织拍摄了30集电视连续剧《抗美援朝》。这部电视剧由作家张笑天编剧,国内著名的战争题材导演李前宽、肖桂云执导,有古月等阵容强大的演员队伍,还邀请了美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的演员,出动部队10多万人次,采取大规模、大制作、集团化作战方式拍摄,历时一年多,耗资3300万元才告完成。

  据网络消息透露,在这部电视剧中,有许多是首次披露的历史事实真相,而且,全剧在高度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全面再现了当年的国际风云和政治军事外交界的风云人物,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斯大林、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等等,全方位展现了那段历史,可看性很强。新闻媒体预告,2001年元旦期间将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年开篇剧目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按照规定,电视剧《抗美援朝》上演前,需送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领导小组审查,送审通过后才能播出。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电视剧《抗美援朝》就偃旗息鼓了,被雪藏20年至今没有播出。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纷纷议论和猜测,助长了对三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的怀疑之风。

  在这个舆论场中,对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略战役决策与战争进程、战争的结果等根本性问题,与传统研究和认识相对立或持异议者中,最具代表性、系统性和所谓“学术性”的是沈志华及其著作。沈志华于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的1950年4月出生在北京的一个高级干部家庭,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兼职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还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所和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他写朝鲜战争的代表性著作有:《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2003年11月第1版,2007年修订版,2013年2月第3版,广东人民出版社】、《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2013年1月出版,九州出版社】和《无奈的选择(上)、(下)——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2013年1月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沈志华担任上述职务和出版上述以及其他更多的作品,都是基于他在苏联解体后,出于其政治敏感,用其在改X开X初期淘得的第一桶金,到俄罗斯搜集购买了不少解密的原苏联档案,然后回国组织队伍进行翻译、整理和编印,奠定了他进入国际冷战史研究的开山基石。

  沈志华在他一本本厚厚的关于朝鲜战争的冗长叙述里,向人们传递了他的哪些要旨观点呢?综合起来大约有:

  1、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起源于新中国外交的“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结盟,1949年底到1950年初毛泽东和斯大林在莫斯科谈判签署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刺激了斯大林要去朝鲜为苏联在远东寻求“不冻港”,支持金日成发动了朝鲜战争。还有导致朝鲜战争的“误判”和“决策错误”论——沈志华的好友、美国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研究讲座教授陈兼在为《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写的《第三版序》中说:“朝鲜战争其实并不是注定要发生的,……是与各方的一系列‘误判’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决策错误分不开的。中国参与朝鲜战争的历史过程也是如此。”

  这样,他们就刻意遮蔽了二战结束南北朝鲜分治后,南北政府双方都寻求朝鲜半岛统一,而南朝鲜李承晚政权拒绝了金日成提出的通过南北朝鲜各党派民主协商和平统一的主张,依仗1948年底美军撤出南朝鲜时留下的完整的战争基础设施、大量的现代化先进武器和他组织起来的10万(一说15万)之众国防军,推进其“北进统一”计划,扬言“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不断在分界线三八线附近挑起武装冲突这样一些真实的历史背景。

  2、朝鲜战争的性质是国际冷战两大对立阵营为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撕斗。在沈志华的全部作品里,绝少有“侵略”、“反侵略”、“正义”、“非正义”、“破坏和平”、“保卫和平”这些词汇。他竭力回避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战争是朝鲜的内战、紧随的美国出兵是对朝鲜内部事务的军事干涉、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到中朝边境是对北朝鲜的侵略和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这样的基本事实。

  3、中国为什么出兵?沈志华无中生有地声称,他从“解密档案”里得到:“中苏曾有分工,苏共负责欧洲革命,而中共负责亚洲革命;社会主义阵营东方战线的主帅是斯大林,前锋一开始是金日成,但不久便由毛泽东担当了。”“斯大林曾与中共说定,亚洲革命由毛泽东领导。”“既然中共承担着指导亚洲革命的重担,就必须负起(保卫朝鲜和社会主义东方战线)这个责任。”这样,在沈志华的笔下,20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入朝作战,就不是反对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和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而成了毛泽东要当“亚洲革命”的领袖,充当斯大林的“前锋”了,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为苏联,为斯大林打仗。

  4、对志愿军的战略战役和中国的外交决策,沈志华一再指责:“毛泽东设定了超越现实的战略方针”,“从开城谈判,到板门店谈判,直到最后签订停战协定,中国基本上都处于守势和被动地位”。显然,这是不顾事实的妄议。

  5、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得失,沈志华认为中国在“失”的方面有:“中国付出了多余的代价”;“毛泽东显然没有实现他把美国军队赶出朝鲜半岛的战略方针”;“决策方针的失误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战争的延长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更为严重”;“中国未能及时改变战略方针的另一个后果是造成了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孤立地位”;“对于新中国的统一大业(注:指台湾统一于中国)来说,朝鲜战争的延长无疑也延长起到了决定性的阻碍作用”。总之,在沈志华看来,由于毛泽东的“一再失误”、“冒进”,导致了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好像是得不偿失的。

  03、“苏联解密档案”给沈志华带来的一道道光环

  沈志华的一系列关于朝鲜战争的论著出笼后,虽然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质疑和批驳,但是在教育、出版、宣传和舆论界引起的反响极其微弱。相反,沈志华的“解密档案”却像一件神器,使他身上放射出一道道斑驳陆离的光环。

  首先是为他搭建了一个正式的官方“学术”平台。沈志华在搜集购买、翻译、整理、编印“苏联解密档案”的时候,是一个“民间人士”。当他的解密档案一炮走红以后,他被引荐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当教授,接着专门成立了一个以他为主任的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沈志华深知官方“平台”的重要性:“我需要一个大的平台,组建专门的研究队伍”。因为有了平台和头衔,他才能如鱼得水般与香港、台湾、美国、韩国等国内外的同道们接轨;才能无障碍地出版他的书籍,一版再版、一印再印,扩大其影响;才能应邀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宣传他的主张;才能获得国家社科研究基金的资助;才能接受各路新闻媒体的采访;才能到国内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和网络上发表演讲,误导成千上万的青年。

  其次是获得了各种媒体对他的过誉和崇拜式的评价,如评价他的书是“迄今为止朝鲜战争最权威的历史叙事”、“其研究成果被认为达到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开辟了冷战史研究的一个新思路”;评价其人是“(国际冷战史研究领域中国学者)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在中苏关系史、朝鲜战争领域研究的权威专家”、“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排头兵”、“学林奇士”、“学者魅力让在场师生深深折服”,不一而足。

  再次是得到宣传媒介长期不衰的追捧,看不到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其展开争论。国内的“沈志华热”持续了将近20年,沈志华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解读与党和国家在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做出的评价相悖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方面,到了今年10月19日,《学习时报》居然还在刊登作者朱军的文章《朝鲜战争研究的新起点——读<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重复沈志华在书中推销的观点。2016年2月2日,《北京晚报》发文,依据沈志华的研究造谣说:“毛泽东于1951年春季、夏季开始不断地向斯大林提出,战争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困难,希望退出战争,但斯大林不允许。”更有甚者,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发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年半以后,即2017年11月17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还特地发表了沈志华2005年在南开大学作关于中苏关系讲学的信息。另一方面,中国研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比沈志华开展更早、研究成果更真实更丰硕的专家学者亦有很多,但是在正式的学术书刊资料库里却找不到一篇质疑或批评沈志华朝鲜战争史观的资料。是这些专家学者不屑于与沈志华争论呢,还是他们忌惮沈志华的“档案权威”?

  04、沈志华研究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的动机

  我们从沈志华自己的一些叙述和他的朋友的推介里,可以发现,他研究中苏关系、国际冷战史和朝鲜战争,并不像他自己标榜的那样,纯粹是为“学术”奉献,而是带着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动机——通过这个领域的“研究”达到掩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与社会主义和平力量的矛盾对立、否定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目的。

  那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不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而且在一百多年来的国际政治军事上,都是一场永载史册的战争。因为在1840年以后的113年间,唯有在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人民志愿军以祖国人民为后盾,在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与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第一次作为主力军阵容从正面击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合国军”的侵略,从鸭绿江边打得美国老老实实在板门店坐下来签字停战。相反,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不得不无奈地承认: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不仅是克拉克,在整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期间,两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还有在二战的欧洲和太平洋战场指挥千军万马大获全胜威名赫赫的全部四位美军历史上的五星陆军上将——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尔瑟和布莱德雷,他们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支钢铁之师面前都无计可施,不得不接受他们只能起于三八线进攻,止于三八线停战的现实。其中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莱德雷说,“这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就连美国的一些比较“客观”的研究朝鲜战争史的著名学者和著作家,得到的结论也是美国纠集的“联合国军”在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争中失败了。有代表性的译成中文的著作有:约瑟夫•格登写的《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1990年6月第1版】、大卫•哈伯斯塔姆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重庆出版社出版,2010年11月第1版】和约翰•托兰的《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2013年4月修订重印】他们认为:“老实说,这是一场军事上的奇灾大祸”;美国遭到了“战略上的失败”;“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场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对他们来说,朝鲜战争代表的不仅是一场胜利,更重要的在于,它也是新中国的又一次解放,与长期受西方列强压迫的旧中国的彻底决裂。”有兴趣和条件的读者不妨去阅读这些书。

  全世界的舆论都认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胜利了,美国军队失败了。这是历史的定论和判决。

  可是,这个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历史定案,却在胜利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乡,由沈志华们在世纪之交跑出来为其翻案,美其名曰“拨乱反正”、“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沈志华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他多次强调,是要“重新构建历史事实”,要获得“真实的历史画面”,“实现理论的升华。”本文前面的01节里,已经介绍了沈志华给出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画面”,不再赘述。那么,他要把其理论“升华”到哪里去?简单直接地说,就是斯大林、毛泽东错了,他们的道路不能走。

  沈志华的好友陈兼在为《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3版写的序里这样写道:

  “他(沈志华)所研究的,实际是一个他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以‘宏大革命’为特征的时代,而我们今天的时代——它的动力之所在,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仍然处在那个时代的巨大遗产的影响之下,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遗产所界定的。志华兄对于诸如国际冷战史、苏联史、朝鲜战争史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探究如此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是他身上一种极为深刻的历史责任感的体现。”

  说白了,所谓沈志华的“历史责任感”,就是清除“宏大革命”时代(可以理解为斯大林时代和毛泽东时代)“巨大遗产的影响”,突破这些“遗产所界定的”思想意识规范,为“今天的时代”提供“动力”,来克服“挑战”。他在给青年大学生演讲时,毫无顾忌地攻击:“我们的教科书有些问题,就是忽视基本史实,直接给政治结论。这样不是在给学生增长知识,而是灌输政治意识。”

  沈志华以研究“苏联解密档案”和朝鲜战争为借口来否定斯大林和毛泽东,有其宽广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在1980年代初,中国政治思想经济理论界开始泛起一股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进而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风潮,那时沈志华的态度可谓得风气之先。还是他的好友陈兼在那篇序言里以夸赞的笔调介绍:

  1981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的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史的讨论会上,对“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出现并确立的历史评价问题,沈志华“直截了当地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在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上高度集中的种种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据说,当时作为中国社科院的一个研究生,沈志华发出的批判在会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至于从那时以后对毛泽东的批判,更是从那时候过来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了。

  批判斯大林和毛泽东,隐含着对社会主义道路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批判。

  所以,我们一点也不奇怪沈志华研究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所怀抱的动机。

 

  【注;本文第二部分待续——

  05、沈志华研究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采用的方法

  06、高度重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以及整个历史研究领域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