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毛泽东成为伟人,源于良母的影响;他能走向崇高,是从孝敬母亲开始!

 

图片

                                                             

图片

          

                                                                             1

   1959年6月25日,准备出席庐山会议的毛泽东回到了湖南故乡韶山冲。距离当年离开故乡外出领导秋收起义,已经过去三十二年。

   当年离开故乡时,毛泽东三十四岁。眼下回到故乡,他已是六十五岁老人。作为一个重视亲情的人,毛泽东想起了母亲文七妹临终时他不在身边,就不能释怀。当年他匆忙赶回家乡时,母亲已经入殓。悲痛的他倚着棺椁彻夜未眠,含泪写了此生最长而且感人至深的诗《祭母文》。

   次日清晨起来,毛泽东就去给父母上坟。爬过山坡走到父母坟前,毛泽东眼眶湿润,恭敬鞠了三躬,缓缓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以后再来看望二老

   毛泽东告诉卫士:“作为共产党员,我历来不信鬼神;然而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这时,罗瑞卿周小舟等工作人员都赶过来了。

   扫完墓后,毛泽东走进了老屋。看见房里墙上父母的照片,他注视了很久。随后,他告诉身边的人:“当年,我父亲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若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每个人的位老师,就是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的言行、性格和品质,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毛泽东投身革命后,多次深情回忆自己的母亲。

                       2

   1936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面对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详细地叙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时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勤劳善良仁慈慷慨,随时愿意接济穷人。穷人讨荒,母亲就给米粮。但是如果我的父亲在场,母亲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的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冲,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人多,乡亲们只能填饱肚子他的父亲毛贻昌很能干,早年当过兵,回到家乡做起了小生意,算是小财主。

   毛泽东出生前,毛贻昌已经有了十五亩田地。毛泽东出生后,父母高兴又担忧,因为前面生的两个孩子,都因患病而夭折。

   夫妇两人商议,决定送这个孩子到外婆家里抚养。文七妹在观音庙里为毛泽东祈祷,让儿子认一块巨石为干娘。由于是第三个孩子,幼年时的毛泽东有了一个乳名 “石三伢子”。

   毛泽东十二岁时,就已经擅长诗作文书法他阅读了大量的名著《精忠传》、《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知道了人间的不平

                       3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了故乡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他的人生由此发生重大转折。出发前夜,文七妹帮毛泽东准备行李,多次叮嘱儿子在外要照顾好自己。这一次离开家乡,毛泽东知道非同寻常,以前,他常违背父亲。于是,这次他在走前留给父亲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从到了东山学堂,毛泽东学得了很多新式文化。他相信如果去了长沙,一定会学得更多的知识。恰好这年冬天东山学堂国文教员贺岚岗应聘到湘乡驻省中学任教,愿意带上优秀学生毛泽东。毛泽东赶紧回家告诉母亲,自己要去长沙读书。母亲知道儿子心在远方,含泪再次帮儿子准备行李……

   1911年春,十八岁的毛泽东正式离开韶山冲。在老师的介绍下,毛泽东顺利考入湘乡县驻省中学。秋季,辛亥革命爆发,剪辫子潮流来袭,毛泽东成为班上最早剪掉辫子的那个学生。1913年,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学习了五年。毛泽东已胸怀大志,决心改造社会几乎每位教过毛泽东的老师,都觉他是栋梁之材。

   1918年8月,二十五岁的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这时他收到6月从湖南调至北大任教的恩师杨昌济的来信,讲述蔡元培等人正在组织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急公好义的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激动,正要去北京却收到了母亲病重的家信。

   顿时,这个和母亲感情极深的毛泽东左右为难,去北京很重要,但是母亲更重要。他先回到故乡,探望母亲。看着母亲卧病在床,他流泪后悔这么多年很少回来。

   文七妹挣扎着告诉毛泽东,伢子你走自己的路。临别时,毛泽东含泪致信舅舅,请求舅舅帮着照顾母亲,乡下缺医少药,如果母亲病情没有好转,就让二弟毛泽民送母亲到长沙治疗(好友蔡和森的一个亲戚在湘雅医院工作,蔡可以帮忙找那亲戚)。恰在这时,先期到达北京的蔡和森来信催促毛泽东赶快起程。

                       4

   到北京后,毛泽东一边忙着组织勤工俭学,一边还担心着故乡的母亲,在煎熬中坚持下来。杨昌济毛泽东无生活来源,便介绍给了李大钊,让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月工资仅八块钱。

   1919年3月初,毛泽东刚组织好了勤工俭学,突然收到母亲病重的家信,他赶紧回到湖南。当时毛泽东已经有点收入,他连忙把母亲文七妹接到了长沙湘雅医院治病。文七妹患的是淋巴腺炎,属于慢性痼疾。

   文七妹怕影响儿子工作,借口住城里不习惯,一定要回到家里,自己调理身体。当时毛泽东一面在主持新民学会,一面在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在母亲的要求下,他答应了送老人回故乡。临行前,毛泽东带着两位弟弟和母亲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也是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唯一的一次合影。毛泽东没曾预料,这是他和母亲最后一次相聚。

   10月5日,文七妹病逝,享年五十二岁。父亲毛贻昌请人去长沙送信给毛泽东。毛泽东得知噩耗时泪如雨下,连夜赶回韶山。当时,母亲文七妹已经入殓两天了。

   毛泽民告诉毛泽东,母亲在临终前一直喊着“石三伢子”。毛泽东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倚着棺椁痛哭起来。这天,毛泽东彻夜未眠,于是拿起毛笔,含泪写下此生最长的四言诗《祭母文》。

   这首诗感天动地,人心弦,次日毛泽东在母亲灵位前读了这首字字泣血的,在场的亲人纷纷泪流满面。毛泽东母亲的感情,全部倾注在这首诗词里。母亲的传统美德,时时刻刻留在毛泽东的心里。

                       5

   守灵一周以后,毛泽东再次离开了韶山家,长沙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在给好友的信里,一再称赞母亲的高尚品德。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人,利己不损人的人,损人利己的人,损己利人的人,他的母亲则是第三种人,始终慈悲为怀。

   母亲逝世对毛泽东刺激很大,留下永远的遗憾,想到这里,毛泽东把因为悲痛而生病的父亲带到了长沙医治。他带小弟和父亲也去那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照片中身形憔悴的毛泽东手臂还着黑纱。由于湖南驱张运动必需毛泽东去北京领导,他只好送也不习惯住在城里的父亲回到故乡家里自己慢慢调理身体。

   毛泽东没料到,四个月后,也就是1920年1月23日,父亲毛贻昌撒手人寰,享年五十岁。当时毛泽东正在北京除了忙于领导驱张运动的上访工作,还以准女婿的身份,忙于主持恩师杨昌济的丧事

   1921年春节后,毛泽东毅然完全离开了韶山家里,带着弟弟妹妹放弃田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中国革命事业之中……

                       6

   毛主席这次回到故乡时,弟弟妹妹都已经牺牲了。爱妻杨开慧、爱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也都已经为国捐躯,他想起这一切自然感慨万千。

   在韶山这两天,毛主席想了很多。随后,他挥毫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66年6月,毛主席悄悄回到过韶山一次,在滴水洞住了十一天,冥思苦想文歌大事(怎样防修反修,永保社会主义红色江山)。临之时,毛主席也来到了老屋里,凝视着房内亲人们的遗像,静默了较长时间

   毛主席这次告别了故乡,就再也没有回来了,不是不愿,而是没有时间回来。也许,这也是伟人的永远遗憾。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逝世,英雄一世的伟人临终时,满腹忧患如山,国家人民的命运,始终使他放心不下。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总是并非多余……这位平生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柔情似水忧患如山的革命领袖及其伟大的母亲文七妹,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图片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