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丧失了集体主义思维,社会就必然是向恶而性的社会!

  这些年来,中国的舆论场上被一群流氓妖魔化很严重的一个词是集体主义,一帮子被西方殖民思想洗脑严重的无良文人和公知及其脑残粉,看到集体主义这个词就如狂犬病发作一般疯狂撕咬,严重的降低了国人的智商,西方之所以害怕集体主义思维,就是害怕被它们剥削欺压的国家和民族因为有了集体主义思维,团结起来反抗它们的暴行,所以它们在掌握了世界舆论话语权的时候,就拼命的妖魔化这个词汇的内涵,但是,在人类社会,如果没有集体主义思维,不客气的说,这个人就像动物一般,不具备人的基本常识!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德底蕴深厚,但是这种文化道德的底蕴就诞生于集体主义的思维中,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集体主义的本质描述。

  今天中国的一些人跟着西方只会把一些名词挂在嘴上,实际他作为一个人却根本他没有挂在嘴上的精神内核,这就是当今时代最可悲的虚伪之处,比如,很多人喜欢说”爱“这个词汇,爱,第一含义是指爱人,一个人内心如果从未思考过应该如何去爱人,那是什么?那不就是一只孤独的野兽吗?狗子喜欢玩骨头,谁会说这个狗子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狗子呢?

  而爱这种情感是如何产生并根植于自己的思想中呢?那就是从小接受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没有一个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话,那么这个人很难真正的去爱别人的,只会视别人为其利益的破坏者或者争夺者,由此而产生防备直至加害的心理,这就是当下社会人心冷漠无视他人的根源。

  集体,就是一个人从懂事之后对于身边社会环境的认知,一个人只要出生到社会之中,那就面临一个对于集体的认识,这就需要从小就对人树立一种爱集体的意识,爱父母爱家庭,这是一个人最初的集体,随着成长,集体的交织范围不断扩大,会有宗亲、班级、学校、单位,乃至乡、县、省、直到国家和全人类,一个人内心珍爱的集体范畴越大,那么这个人的思想越博大,心胸越广阔,也更能领悟真正的爱的含义,也就是内心爱的人越多,那么就越是人类思想和品德的巅峰,毛主席就是最无可争议的代表。

  但是,这几十年来,来自西方的堕落思维,导致中国的一大批人也跟着起哄叫嚣,污蔑集体主义的思想,但你只有稍微做一下辩证思考,就会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没有集体主义思维的人,根本内心不会产生爱。而一个人在社会中如果毫无对于他人的关怀和爱意,那么这个终究会成为社会的祸害,因为集体主义思想,是以善待人的底线思维,即前面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连自己的老人和孩子都不关爱,会有关爱别人的思想吗?!

  在这里,还必须指出改开以来一个特别容易致人愚昧的说辞,爱自己多一点,这句话,就是西方那种宣扬极度自私自利的托词而已,可悲的是,这几十年来在中国无论是广告中还是电视电影中,都已经成为了一句深入中国人思维的概念,这也是导致中国社会严重道德滑坡的一个概念,我在这里郑重呼吁,应该严禁传播这种概念的话语,理由很简单,从社会学来说,这就是一个恶毒的观念,只强调爱自己,隐含的意思就是不要爱他人,而这种观念显然是违背社会的,即违背社会常识,导致自己的认识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又导致了内心会充满一种恶念,即轻易牺牲他人的观念。同时,这种观念也根本无须强调,爱自己是作为生物的基本属性,就连植物都有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作为最高生命体的人类,要去刻意的强调爱自己,那不是就把自己一直视为最低等级的生命形式吗?这不是妥妥地拉低自己的智商的观念吗?!然而这些年从西方流传到中国恶意强调的所谓爱自己,就是在强调要忽视他人感受无视社会公德,这是思想逻辑的必然延申!

  几千年来绝大部分中国人做事在内心中都有一条道德底线存在,这就是来自于集体主义思维所塑造的道德意识所致,即便是内心与他人有了私仇要报复,也都会遵循冤有头债有主的原则,在中国历史上,为了发泄自己的私愤而随意滥杀路人无辜,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在我小时候听说西方有无差别的射杀学生的案件,我简直是目瞪口呆,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有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我的想不通,就是因为我接受的是集体主义的教育,把身边的人都视为是可以帮助你的好人,而这种思维在毛主席时代是普遍思维,而事实也是如此,邻里同事之间相扶相帮,是社会日常!我相信和我同龄人大多数都会有这样的意识,可是,小时候能够让我目瞪口呆的案件,如今在中国这些年却屡屡发生,中国安保越来越密集,管制的东西越来越普遍,可是却没有有效遏制这种社会恶性案件发生,这难道不应该从根源上找一找原因吗?!

  都知道应该从根源上找原因,可是根源很清晰,为什么这几十年来,本来中国历史从未有过的糟粕的、肮脏的,恶性的事件不断在中国这片热土上频发,而仅仅在几十年前中国还是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只要稍作思考就会得到答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难道还不应该作一番彻底的扭转和整肃吗?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