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之制作
由之按
希拉里·克林顿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这篇文章,对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她从多个方面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决策不仅缺乏智慧,还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影响力。文章中,她提到特朗普政府在军事、外交、情报等领域的一系列失误,如解雇高级将领、削减外交预算、关闭大使馆等,认为这些行为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她强调,美国需要的不是“愚蠢力量”,而是将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力量整合起来的“智慧力量”。希拉里.克林顿还提到,特朗普政府的一些行为,如讨好俄罗斯、破坏联盟、在国内破坏法治等,进一步损害了美国的道德影响力和国际形象。她呼吁美国应该强化政府机构,投资于爱国者,而不是削弱政府和侮辱公职人员。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特朗普政府政策的批判,也是对美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深度思考与深刻担忧。
是的,特朗普政府的施政风格不仅在国际上刮起特式旋风,同时在其国内正在撕裂美国政治精英层的神经。从希拉里·克林顿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这篇尖锐批评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传统建制派对现任政府的焦虑:这不仅是一次政策路线的分歧,更是对美国全球领导力根基的系统性冲击。
不过,我们从希拉里·克林顿的这篇讨伐特朗普的檄文中,可以看出美国传统建制派对全世界有多么的“不怀好意”!她们、他们企图通过那个臭名昭著的国际开发署与联邦情报机构等手段在全球发动“颜色革命”,明里暗里去投射美国军事之外的外交影响力。今天,美国的盟友与敌人终于看到了由马斯克领导的美国“政府效率部”所揭露出的美国治理“黑洞”。特朗普何尝不是对美国深层政府发动的另一场“颜色革命”?至于能否让“美国再次伟大”,相信历史会很快作出结论的。
下面,是希拉里·克林顿站在精英建制派立场对特朗普的混乱施政与“愚不可及”所作的“痛彻心扉”的批判。
—、"去机构化"正在摧毁国家治理能力
希拉里·克林顿所代表的建制派认为:特朗普执政团队对联邦官僚体系的系统性削弱,正在重演里根时代"小政府"理念的极端化版本。解雇核武器安全专家、清洗情报机构骨干、关闭海外使馆,这些看似"精兵简政"的操作,实则是对国家安全体系的自我阉割。前国防部长马蒂斯"不给国务院经费就得多买子弹"的警告,精准揭示了外交与军事的共生逻辑——当国务院预算被削减至历史低点,五角大楼的军费膨胀也难以掩盖战略收缩的狼狈。
二、"交易型外交"正在透支盟友信任
特朗普将盟友关系商品化的操作,正在瓦解冷战以来构建的西方联盟体系。从北约军费争端到对欧盟加征关税,从退出《巴黎协定》到撕毁伊核协议,这种"现金结算式"外交正在将美国推向孤立主义深渊。当欧洲开始讨论建立"战略自主"、亚洲转向多边机制时,华盛顿的单边主义正在亲手埋葬自己制定的国际规则。
三、"文化战争"正在转移战略焦点
将军事预算浪费在"埃诺拉·盖伊号"争议(注:1945年8月6日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Little Boy)的美军B-29轰炸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尤其是在其展览和历史叙事方面)、将外交资源消耗在"觉醒文化"争斗,这种内耗式治理正在重演尼克松"水门事件"的覆辙。当中国在亚非拉地区通过"一带一路"扩大影响力、俄罗斯通过网络战重塑地缘格局时,美国却在内部的身份政治泥潭中越陷越深。克林顿所倡导的"智慧力量"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用推特指挥国家的"情绪化决策"。
四、建制派的焦虑:规则崩塌后的权力真空
建制派真正恐惧的并非政策调整,而是规则体系的全面瓦解。当特朗普将《国家紧急状态法》用作边境墙政治工具、将司法部变成个人法律团队时,美国宪法的权力制衡正在被行政权力的蛮横扩张所侵蚀。这种对法治的系统性破坏,正在让美国从"灯塔国家"退化为"香蕉共和国"的笑柄。
五、结语:从"美国治世"到"多极博弈"
特朗普的"去建制化"实验正在加速全球权力格局的重塑。当美国忙于内部撕裂时,新兴大国正在填补真空。建制派的焦虑本质上是霸权衰落的阵痛——他们捍卫的不仅是机构利益,更是那个以美元、英语和好莱坞构建的单极世界。而当这个神话被现实击碎,或许正是多极化时代真正到来的前夜。
链接:《纽约时报》希拉里.克林顿文章